隋書_列傳卷四十部分譯文
-
查閱典籍:《隋書》——「隋書·列傳卷四十」原文
○元善 元善,河南洛陽人?! ∽娓冈?,是西魏侍中?! 「赣H元羅,最初擔(dān)任梁州刺史,到元叉被殺時,逃到梁國,官至征北大將軍、青冀兩州的刺史?! ≡颇暧讜r跟著父親到江南,他天性好學(xué),于是通讀了五經(jīng),尤其精通《左傳》。 侯景之亂時,元善到了周國?! ≈芪涞凼志粗厮?,讓他做了太子宮尹,賜爵為江陽縣公。 他常常拿經(jīng)書教授太子。 開皇初年,做內(nèi)史侍郎?! 「咦婷慨?dāng)看見他就說:“一表人才??!”凡是陳述事理的奏書,讀來抑揚(yáng)頓挫,令人注目相看。 陳國派使臣袁雅來問候,皇上命元善到館舍中接受國書,袁雅出門時見元善卻不行禮?! ≡普f過去辦事有敬拜的禮節(jié),袁雅無話可答,就向他下拜,行禮后就離去了。 后來又升為國子祭酒?! 』噬显?jīng)到學(xué)校行拜師之禮,命元善講《孝經(jīng)》?! ∮谑窃圃敿?xì)陳說書中的內(nèi)容與道理,同時又用含蓄的話來勸諫皇上?! 』噬鲜指吲d地說:“聽了江陽縣公的一番話,令人振奮?!被噬腺p給了元善一百匹絹,一套衣服。 元善的精通廣博,次于何妥,但是他風(fēng)流蘊(yùn)藉,舉止瀟灑,話音清楚明朗,聽的人可以忘記疲倦,因此后輩們都紛紛來到他的門下?! 『瓮讜r常心中不服,想使元善折服。 因?yàn)樵浦v《春秋》,剛一開講,儒生們就全到齊了?! ≡扑较聦瓮渍f:“人的名望已經(jīng)決定,希望你不要使我為難。”何妥答應(yīng)了?! 〉搅酥v學(xué)的場所,何妥便援引古今的疑難來發(fā)難,元善大多不能回答?! ≡菩睦锖芗珊蓿瑑蓚€人因此有隔閡?! ≡普J(rèn)為高赹有做宰相的才能,曾經(jīng)對皇上說:“楊素粗俗,蘇威怯懦,元胄、元,是如同鴨子一樣的小人。 可以交給國家大事的人,只有高赹?!被噬袭?dāng)時認(rèn)為是對的,到了高赹有了罪過,皇上因?yàn)樵圃?jīng)為高赹說過話,很是責(zé)怪抱怨他。 元善憂慮害怕,以前就患有消渴病,于是病重而死,死時六十歲。○辛彥之 辛彥之是隴西狄道人?! ∽娓感潦罃?,西魏涼州刺史?! 「赣H辛靈輔,北周渭州刺史?! ⌒翉┲艢q時父親去世,他不與不三不四的人交往,廣泛涉獵經(jīng)史之書,與天水的牛弘志同道合,愛好學(xué)習(xí)?! 『筮M(jìn)入關(guān)內(nèi),在京兆定居?! ≈芴嫫髦厮?,召引他做中外府禮曹,賞賜給他衣馬珠玉?! ‘?dāng)時國家初創(chuàng),各種制度、禮儀還沒有健全,而朝中大臣大多是行武出身,修定禮儀典章,只有辛彥之而已?! √娌痪冒菪翉┲疄橹袝汤伞! ≈荛h帝即位后,辛彥之與少宗伯盧辯專管禮儀制度?! ≈苊鞯?、周武帝年間(557~578),辛彥之歷任典祀、太祝、樂部、御正四曹大夫,封開府儀同三司。 辛彥之奉命迎接突闕皇后回朝后,皇上贈給他二百匹馬,封為龍門縣公,食邑千戶?! 〔痪茫瑫x爵為五原郡公,增加食邑一千戶?! ≈苄奂次缓螅趶┲疄樯僮诓??! ∷甯咦婕次缓?,升辛彥之為太常少卿,改封任城郡公,進(jìn)位上開府?! 〔痪谜{(diào)任國子祭酒。 一年多后,高祖拜辛彥之為禮部尚書,和秘書監(jiān)牛弘作《新禮》一書?! 桥d人沈重有博學(xué)之名,高祖曾令辛彥之與沈重辯論學(xué)問,沈重辯不過他,于是退席謝罪說:“辛君的學(xué)識就像金城湯池,我無法攻破它。”高祖大喜,后拜辛彥之為隋州刺史?! ‘?dāng)時各州的長官大都向朝廷上貢珍寶玩物,只有辛彥之上貢的都是祭禮之物。 高祖非常喜歡,對朝臣說:“人怎么能沒有學(xué)問,辛彥之的上貢方式,很有古人的遺風(fēng)?!毙翉┲{(diào)任潞州刺史,他前后任職之處,都有仁政之名?! ⌒翉┲叛龇鸾?,在城內(nèi)修佛寺兩所,都高十五層?! ¢_皇十一年(592),潞州人張?jiān)蝗凰廊?,幾天后卻意外地活了。 張?jiān)f他云游天上,看見一所新建的房子,建制相當(dāng)華麗?! ?jiān)獑柺窃趺椿厥?,人們說,這是潞州刺史辛彥之有功德,建造這所殿堂迎接他?! ⌒翉┲犃瞬⒉桓吲d?! ∵@一年他死在任上?! ≈u為“宣”。 辛彥之撰寫的《墳典》一部,《六官》一部,《祝文》一部,《禮要》一部,《新禮》一部,《五經(jīng)異義》一部,都流傳于世?! ∷袀€兒子叫辛仲龕,官至猗氏縣令。○何妥 何妥,字棲鳳,西城人。 他的父親細(xì)胡因經(jīng)商進(jìn)入西蜀,于是就在郫縣安家,侍奉梁朝武陵王蕭紀(jì),主管金帛交易,因而成為巨富,號稱“西州大賈”?! 『瓮仔r就機(jī)警聰敏。 八歲,游國子學(xué),助教顧良對他開玩笑說:“你既然姓何,不知是‘荷葉’之‘荷’?還是‘河水’之‘河’?”何妥應(yīng)聲說道:“光生姓顧,不知是‘眷顧’之‘顧’,還是‘新故’之‘故’?”眾人都為他的靈活機(jī)變感到詫異。 十七歲時,何妥因靈巧機(jī)敏侍奉湘東王蕭繹?! 『髞恚鏂|王知道他聰敏,又召為誦書,侍奉于左右?! ‘?dāng)時蘭陵人蕭也有雋才,住在青楊巷;何妥住在白楊頭?! ∪藗円虼司驼f:“當(dāng)今世上有倆雋才:一個是白楊頭何妥,一個是青楊巷蕭?!彼褪侨绱耸艿绞廊速澴u(yù)?! 〗隃S陷后,周武帝特別器重他,命他為太學(xué)博士。 后宣帝繼位,打算同時冊封五個后妃,以此征求儒生辛彥之的意見?! ⌒翉┲卮鸬溃骸盎屎蠛吞熳油亲鹳F之軀,不可同時立五個?!焙瓮遵g斥說:“上古帝嚳有四個妃子,舜也有兩個?! 『箦挠惺裁炊〝?shù)呢?”因此,何妥被封為襄城縣伯?! ∷甯咦媸芏U,何妥被授予國子博士,兼通直散騎常侍,晉爵為公。 何妥生性急躁,也頗具口才,喜歡評議人物。 當(dāng)時,納言蘇威曾對皇上說:“我的先父常常告誡我說,只要通讀《孝經(jīng)》一卷,就足以立身治國,何必多學(xué)!”皇上覺得他說得在理。 何妥為此向皇上進(jìn)言道:“蘇威所學(xué),不只《孝經(jīng)》一卷。 他的先父倘若確實(shí)說過這話,那么,蘇威就沒有聽從父訓(xùn),這說明他不孝順;假如他父親根本沒有說過這番話,那么,他就是公然在皇上面前說謊話,這說明他不忠誠?! 〖炔恢?,又不孝,這種人怎么能侍奉皇上?況且孔子曾經(jīng)說過:‘不讀《詩經(jīng)》,就無話可講;不讀《禮記》,就不能立身行事?!K綽教子怎么竟然違反圣人的訓(xùn)導(dǎo)呢?”蘇威當(dāng)時身兼五職,皇上十分親近、器重他。 何妥因此對皇上說,蘇威不可信任?! ∮忠?yàn)橹鞴芴煳?、律度的都不稱職,何妥又提出八件事向皇上奏道:其一,我聽說善于識別人才的就是賢哲,一國之君要做到這點(diǎn)就更加困難?! 】鬃诱f:“正直的人放在邪惡的人上面,百姓就會信服;反之,把邪惡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上面,百姓就不會信服。”由此看來,政治安定,必須慎重地選拔、使用人才?! ∷?,推薦賢才的受重賞,埋沒賢才的應(yīng)殺戮?! 】纯船F(xiàn)在的用人情況,確實(shí)不同此,不管是奸佞還是正直,也不管是賢能還是愚笨,他們對于想要推崇的人,一啟用就委以重任;對于想要壓抑排擠的人,就叫他到老也只能做個郎官這樣的小官?! ∪藗儾荒苄姆瑢?shí)在是因此而造成的呀。 我聽說在朝廷上授予爵位,是希望大家都獎賞他;在大街殺人,是希望人們都能唾棄他。 我看皇上十分關(guān)注訴訟案件,愛民如子,每次處理案件,無不親自征求大家的意見,不濫用刑法,這是皇上的圣明之處?。ΥV訟案件能如此,授人爵位也應(yīng)該如此?! ∪绻睦镉浿l有什么豐功偉績,就可以提拔、重用?! 倪@以下,如要選拔重要官員,必須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,不應(yīng)該偏信某一個人的推舉?! ∧敲?,在上者不徇私,在下者無報怨。 其二,孔子說:“經(jīng)常審查朋黨,那么,罪人就無人袒護(hù)了。”孔子又說:“君子講團(tuán)結(jié)而不互相勾結(jié),小人互相勾結(jié)卻不講團(tuán)結(jié)?!边@里所所說的勾結(jié),就是結(jié)黨營私?! ∷麄儗π睦锼矚g的人,即使他已經(jīng)榮華富貴,仍然加以提挈;對心里所厭惡的人,即使他已經(jīng)處于卑微、屈辱的境地,也要拼命加以詆毀。 那些小人一旦被提拔重用,必定相互勾結(jié)、袒護(hù),那么,欺君之心頓生;而那些官卑職小的人既然身受屈辱,就必然會生怨氣,怨言自然就產(chǎn)生了。 誠望您能廣泛查訪,不要使小人結(jié)黨營私成為一種風(fēng)氣,應(yīng)親自施以恩威。 國家的憂患,沒有比這更大的了?! ∑淙衣犝f舜曾舉薦十六個人,即所謂“八元”、“八愷”?! ∥蚁胨馁t明,要比今天的人高,但舜仍然擇才而用,不致混亂,才使國家四境安定,各種事功都作得好?! 《窆俾殬O多,但用的人卻很少,有人身兼數(shù)職?! ∈菄胰鄙偃瞬??還是人才都不行?如此大國,有才能的人確實(shí)不少,可是,他們縱使有才能,也缺乏仕進(jìn)的機(jī)會?! |方朔曾說:“器重,他會成為將帥;鄙棄,他就只能成為奴隸。”的確如此啊?! ‖F(xiàn)在的一些官員,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和才能,既沒有呂望、傅說的才能,卻自負(fù)有傅巖、滋水的傲氣,不考慮責(zé)任重大,而只怕管的事不多,安于寵幸,玩忽職守,終致失敗,實(shí)在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。 《易經(jīng)》說:“鼎的腳一旦折斷,里面的食物就會傾出,那情形一定狼藉不堪?!边@就是說,那些腳本來就不勝重任。 我聽說需要竭盡全力才能舉重的人,不能委以重任?! ∥覒┱埬磉x賢良,并依據(jù)各自的才能讓他們分管有關(guān)事務(wù),使之各有余力?! ≌\如此,凡事就能獲得成功?! ∑渌?,我聽說《禮記》上曾說:“析言、破律、亂名、改作,搞旁門左道而擾亂政治者必須殺頭。”孔子說:“沿襲舊的習(xí)慣、制度,何必改作。”我發(fā)現(xiàn)這么多年來,改作的實(shí)在太多了?! ≈寥绶锻淖髀┛虄x,十年也沒成功;趙翊改進(jìn)尺秤,歷時七年才定下來;公孫濟(jì)研制醫(yī)方,迂腐荒誕,結(jié)果耗資巨萬;徐道慶根本就不懂地理,白白地耗廢國家的俸祿;常明更改歷法,歷經(jīng)數(shù)載;王渥更改官名與物名,曾使許多文物失去了標(biāo)準(zhǔn)和法度;張山居本來就不知道星位,此前在太常寺指手劃腳;曹魏祖也不知北斗,而今居然官居太史?! ∷麄冞@些人沒有誰不是憑借可憐的迂見,妄自尊大,沽名釣譽(yù),且相互詆毀、欺蒙的?! ∥艺埱髲慕褚院?,如有這類情況的,如其言得不到驗(yàn)證,必須加以重罰,庶可使他們有所畏懼,不敢輕率地上奏簡章。 其他文字多不記載。 當(dāng)時蘇威權(quán)兼數(shù)司,而先前曾隱居武功縣,所以何妥說他自負(fù)有傅巖、滋水之氣,以此引起皇上注意?! 『瓮讜献嘟o皇上后,蘇威對他懷恨至極。 開皇十二年(593),蘇威定考文學(xué),又與何妥互相詆毀、攻擊?! √K威勃然大怒說:“沒有何妥,不必?fù)?dān)心無國子學(xué)博士!”何妥應(yīng)聲說:“無蘇威,也不必?fù)?dān)心無人管理國家大事!”因此,何妥與蘇威有矛盾。 這以后,皇上命令何妥考定鐘律,何妥又上表奏道:我聽說人世間光明,就會產(chǎn)生禮樂;地府幽冥,就會產(chǎn)生鬼神。 那么,能感動天地鬼神的,沒有什么能和禮樂相比。 我又聽說禮樂推行到一定程度,就會使人民無怨無爭,拱手之間天下即可安定,這就是禮樂產(chǎn)生的效應(yīng)?! ∥衣犝f,音樂有兩類:一類是奸聲,另一類是正聲。 大凡奸聲動人,就讓人增長邪氣,邪氣進(jìn)一步擴(kuò)展,淫樂于是產(chǎn)生了?! ≌晞尤?,就會產(chǎn)生順氣,順氣進(jìn)一步擴(kuò)展,和樂于是產(chǎn)生了。 所以好的音樂一旦風(fēng)行,就會使倫理清白,耳目聰明,血?dú)夂推?,移風(fēng)易俗,天下安寧?! 】鬃诱f:“拋棄鄭聲,疏遠(yuǎn)奸人?!币蚨?、衛(wèi)、宋、趙之聲一出現(xiàn),對己則可以引發(fā)邪惡,對外則傷害他人?! ∷?,宮調(diào)泛濫就會荒淫,他的國君也變得驕奢淫逸;商調(diào)泛濫就會產(chǎn)生邪惡,官員們也就貪贓枉法;角調(diào)泛濫就會產(chǎn)生憂患,百姓就會有怨憤之心;徵調(diào)泛濫就會產(chǎn)生哀怨之情,那么國家必定會禍?zhǔn)路淦?;羽調(diào)一亂會出現(xiàn)危險,那么國家一定財源匱乏。 如果五調(diào)都亂了,那么離國家滅亡的日子就不遠(yuǎn)了。 魏文侯問子夏說:“我恭恭敬敬地聽古樂卻想睡覺,聽鄭國、衛(wèi)國的音樂反而不知疲倦,這是為什么呢?”子夏回答說:“一般說來,古樂以《文始》為先,《大武》為后,常聽古樂可以修養(yǎng)身心,治理家國,并使天下平均?! ∴崌?、衛(wèi)國的音樂,因?yàn)槭切皭褐?,所以常常擾亂綱常,如果沉溺其中,不可自拔,就會混雜子女,不分父子?! ‖F(xiàn)今您所問的是樂,而所愛的是音?! 放c音固然相近,但不相同?! ∽鳛橐粐?jǐn)慎對待自己的好惡。”考究古人制定禮樂的動機(jī),不只是讓人悅耳而已?! ≈荚谧尵荚诔?nèi)同聽,那么,君臣就沒有不和睦、親近的;在鄉(xiāng)里同聽,那么,長幼就沒有不和順的;父子在家中同聽,那么,就沒有不和睦親近的?! ∵@就是先王制定禮樂的道理??!所以,只懂得聲色而不懂得音樂的,是禽獸;只了解音樂而不知道音樂的,是普通平民?! ∷裕姶髤?、弦歌干戚,童子都能跟著跳舞。 真正通曉禮樂的只有君子!對于不通聲樂的,不可和他談禮樂;對于不懂音樂的,不可和他談禮樂?! ∫粋€人如果通曉了音樂,就差不多達(dá)到最高境界了?! ∩碳q王為政無道,太師抱上樂器投奔周王?! x平公寡德,師曠因此特別珍惜音樂,不肯彈奏?! ∩瞎诺臅r候,沒有音樂,只會拍肚皮,以腳跺地,樂在其中?! 兑捉?jīng)》上說:“先王制作禮樂,目的是為了推崇道德,向天帝表明耿耿忠心,并同時祭祀祖宗。”至于黃帝作的《咸池》、顓頊作的《六莖》、帝嚳作的《五英》、堯作的《大章》、舜作的《大韶》、禹作的《大夏》、商湯作的《大護(hù)》、武王作的《大武》,從夏朝以來,因年代久遠(yuǎn),只留下名稱,樂聲聽不到了?! 纳檀街艽?,音樂集中在《詩經(jīng)》中。 所以,從圣賢以下,大多通曉音樂。 譬如伏羲氏減瑟、周文王足琴、孔子擊磬、子路彈瑟、漢高祖擊筑、漢元帝****。 漢高祖初年,叔孫通因襲秦人制定了漢代宗廟里所使用的音樂?! ∮裼趶R門時,奏《嘉至》樂,如同古代迎神時所奏的音樂?! 』实圻M(jìn)入宗廟,奏《永至》樂,以合行走時的節(jié)奏,如同古代的《采薺》、《肆夏》樂?! ∏股汐I(xiàn),奏登歌之樂,如同古代的清廟歌?! ∽嗤甑歉铇?,奏《休成》樂,以贊美鬼神之祭?! 』实墼跂|廂坐定后,奏《永安》樂,以贊美禮儀的完備?! 缎莩伞贰ⅰ队乐痢范?,為叔孫通所作?! h高祖廟奏的是《武德》、《文始》、《五行》舞樂?! 〈呵飼r,陳國公子完投奔到齊國,陳國人是舜的后裔,因此,齊國也就有了韶樂?! ∫虼?,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后,竟覺得數(shù)月不知肉的滋味?! ∏厥蓟氏麥琮R國,得到齊國的韶樂?! h高祖繼而滅秦,韶樂于是傳到漢,只不過高祖將它改名為《文始》,以顯示不因襲前人?! 段逍小肺璞臼侵艽洞笪洹窐罚蓟矢拿麨椤段逍小?。 到漢孝文帝時,又制作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時舞樂,以顯示天下平安和順,四時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?! ⌒⒕暗蹠r依據(jù)《武德》舞創(chuàng)制《昭德》舞,孝宣帝又依據(jù)《昭德》舞創(chuàng)制《盛德》舞,雖然幾易其名,然而大多沿襲秦代?! 〉搅宋?、晉時期,所采用的都是古樂?! ∥撼跞实鄱紕?chuàng)制過樂辭?! ∽詮挠兰文觊g王室遷移,京城傾廢,樂聲傳到南方,因此,古樂大備于江南?! ∷巍R以來,及至梁代,所行禮樂之事,還是古樂?! ∪?、四始,當(dāng)時的確盛行?! 〉鹊胶罹按蹤?quán)反叛,樂師四處分散,其四舞、三調(diào)都流傳到北齊?! ”饼R人雖然知道傳授,但得到后并沒有用在宗廟朝廷上?! ∥夷贻p時就愛好音律,留心于管弦?! ‖F(xiàn)在雖然年事已高,差不多都還記得。 當(dāng)東土平定,樂師返回家園,我前去進(jìn)行查訪,果真說是梁人所教?! ‖F(xiàn)在《三調(diào)》、《四舞》都有一些能手,雖然他們不算很熟練,但也很有些雅聲。 如果讓他們教習(xí)傳授,還可使古樂流傳?! ∪缓螅瑢⑺鼈兪占饋?,摘其精要,根據(jù)發(fā)展情況加以增減,重新確定好的名稱?! 「桧灮噬系氖⒌?,將雅正之風(fēng)傳于后世,這難道不是很好的事情嗎?我謹(jǐn)抄錄三調(diào)、四舞的曲名,另制作一些其他的歌辭?! ∑渲杏行┞暻麇?,不能用之于朝廷的,也一并附在后面?! ∽啾砩辖o皇上后,皇上又命太常寺歸何妥管轄?! ∮谑亲髑?、平、瑟三調(diào)聲,又作八佾及《革卑》、《鐸》、《巾》、《拂》四舞。 在此之前,太常寺所流傳的宗廟雅樂,幾十年來只作大呂,廢棄了黃鐘?! 『瓮子终J(rèn)為這種做法違背了古人的初衷,于是上奏皇上請求再度使用黃鐘?! 』实巯略t命令眾卿討論,眾卿都同意這種做法?! 〔痪?,何妥的兒子何蔚做秘書郎,犯罪應(yīng)當(dāng)斬首,皇上同情他,減免了他的死罪?! 拇藢瓮椎亩饔鋈諠u淡薄。 開皇六年(587),何妥出任龍州刺史?! ‘?dāng)時,常常有一些背著書箱四處求學(xué)的人,何妥都親自給他們講學(xué)?! ∷麑懥恕洞淌敷稹?,雕刻在州門外。 任刺史三年后,因病請求還京,皇上有詔同意?! 『笥种鞴軐W(xué)事。 當(dāng)時,皇上讓蘇夔在太常寺任職,參與商定鐘律?! √K夔提出了一些建議,朝中官員大都贊同,惟有何妥不贊同,常常揭蘇夔的短處。 隋高祖讓朝中官員再議,朝臣大都反對何妥。 何妥又上密奏給皇上,指陳得失,大抵說的是時政得失,并指責(zé)當(dāng)時的朋黨?! ∮谑?,蘇威和吏部尚書盧愷、侍郎薛道衡等都因此獲罪?! 『蟊蝗蚊鼮橐林荽淌?,何妥沒去上任?! 〔痪茫直皇跒閲蛹谰??! ∷烙谌紊?。 謚號肅?! ∷簧凶珜懥恕吨芤字v疏》十三卷,《孝經(jīng)義疏》三卷,《莊子義疏》四卷,以及和沈重等撰寫的《三十六科鬼神感應(yīng)等大義》九卷,《封禪書》一卷,《樂要》一卷,其他文集十卷,都流行于世?!饎㈧拧 ㈧抛止獠?,河間景城人?! ∩倌暌月敾勖艚轂槿朔Q道,與信都的劉焯潛心讀書,十年不曾出門?! ㈧叛劬Ψ浅C髁劣猩?,看太陽都不昏花,他的識記能力很強(qiáng),沒有誰能與他相比?! ∷笫之嫹叫危沂之媹A形,口里誦讀,眼睛識數(shù),耳朵傾聽,五件事情同時做,沒有一事遺漏或失誤?! ≈芪涞燮蕉R國之后,瀛州刺史宇文亢讓他任戶曹從事,后來的刺史李繪又任他為禮曹從事,以吏才出名?! ∫荒甓嗪螅罨实墼t令與著作郎王劭一起編國史?! 〔痪贸鋈伍T下省,以備為皇上顧問?! ∮峙c諸位術(shù)士編修天文、歷法,還在內(nèi)史省兼任考核評定群臣的職務(wù),內(nèi)史令李德林,是博陵人,很尊重他?! ㈧烹m然在三省都任過職,竟然沒有得到官位,還被縣司責(zé)成交賦稅服勞役?! ∷騼?nèi)史陳述了這件事,內(nèi)史將此事轉(zhuǎn)告給吏部,吏部尚書韋世康詢問他有什么才能,劉炫自我陳述說:“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毛詩》、《尚書》、《公羊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孝經(jīng)》、《論語》以及孔安國、鄭玄、王肅、何休、服虔、杜預(yù)等人的注,總共十三家,雖然掌握的意義有精細(xì)粗略之分,但都能夠講解傳授?! 吨芤住?、《禮儀》、《轂梁》,所下功夫就稍差一些?! ∈窌T子文集中的美好的言辭和事情,都牢記在心?! √煳摹v法等方面,也能窮盡其細(xì)微之處?! ≈劣诠?、信札,也未曾讓別人代過勞。”吏部竟然不再詳細(xì)測試,但是,在朝廷中的較為有名的十多人,擔(dān)保證明劉炫所陳述的沒有虛假,就這樣,劉炫被授予殿內(nèi)將軍之職?! ‘?dāng)時,牛弘奏請皇上在全國購買散失在民間的書籍,劉炫于是偽造了一百多卷,題名為《連山易》、《魯史記》等,抄錄后送到官府,領(lǐng)取獎賞而去。 后來有人控告他,經(jīng)過特赦免去一死?! ∷虼吮怀突氐郊依?,以講學(xué)授徒為業(yè)?! √訔钣侣犝f此事就召見他,等他到了京城,皇帝又詔令他侍奉蜀王楊秀,他故意拖延不到任。 蜀王大怒,將他戴上刑具送往益州?! ]有多久,把他分派做了侍衛(wèi),讓他拿著兵器當(dāng)門衛(wèi)。 不久放出,讓他主管校對書籍等事,劉炫因此模仿屈原《卜居》作了一篇《筮涂土》來自我寄托?! 〉鹊绞裢醣粡U,劉炫與群儒們一起修定《五禮》,授予旅騎尉之職?! ±舨可袝:胩岢鼋ㄗh,認(rèn)為應(yīng)該禮遇諸侯而絕旁枝,大夫要降一等?! ‖F(xiàn)在的上柱國,雖然不同于古代的諸侯,與大夫相比照是可以的,官職在第二品,應(yīng)當(dāng)降旁親一等?! ∽h論者多數(shù)人認(rèn)為應(yīng)該這樣?! ㈧欧瘩g他們說:“古代做官的,只是直系一人罷了,旁系子弟不得做官,因此先王注重嫡親,其宗子有分別授祿的主張?! ∨韵岛椭毕当入m然疏遠(yuǎn)一些,但還要穿三個月的喪服,確實(shí)是由于享受到了恩惠?! ‖F(xiàn)在做官,地位憑借才干而升遷,不受直系旁系的限制,與古代已經(jīng)不同了,還有什么降不降呢?現(xiàn)在地位尊貴的人,多數(shù)忽略了近親,假如再降低一等,那么人們道德意識的衰微,就會從此開始了?!庇谑沁@件事就作罷了?! ¢_皇二十年(600),皇帝廢除國子四門以及州學(xué)縣學(xué),只設(shè)太學(xué)博士二人,學(xué)生七十二人?! ㈧畔蚧实凵蠒J(rèn)為學(xué)校不應(yīng)該廢除,情理非常懇切,高祖沒有采納?! ¢_皇末年,國家興盛,朝廷內(nèi)外都有攻取遼東的意圖?! ㈧耪J(rèn)為遼東不能攻伐,作《撫夷論》來諷諫這件事,當(dāng)時誰也沒有認(rèn)識過來?! 〉鹊酱髽I(yè)末年,三次攻伐都沒有取勝,劉炫的話才得到證實(shí)。 煬帝繼位,牛弘召引劉炫修訂法律政令?! 「咦嬖谑罆r,由于文官大多是卑鄙之人,時間長了滋長奸詐,是時勢使他們變成了這樣?! ∮忠?yàn)樯鐣L(fēng)氣越來越壞,婦女不守節(jié)。 于是定下制度,州縣的僚屬,三年更換一次,九品以上官職的妻子不能再嫁。 劉炫寫文章論述不能這樣做,牛弘接受了他的意見?! 「骺ざ荚O(shè)置學(xué)官?! ≡谕庾x書的人也按時發(fā)放補(bǔ)貼,這些都是從劉炫開始的?! ∨:朐鴮㈧砰e談?wù)f:“按《周禮》記載士多而官吏少,現(xiàn)在府吏長史等官比以前的多百倍,處理政務(wù)的僚屬們一旦減少就不夠用,這是什么原因呢?”劉炫回答說:“古人委任專人辦事,年末以考核為準(zhǔn),案件不再重新核對,文辭也不過于繁雜詳盡,長官的責(zé)任,只掌握重要的東西罷了?! ‖F(xiàn)在的僚屬總要反復(fù)研究。 假使某個案件還不夠成熟,不夠周密,將會不遠(yuǎn)萬里去追查核實(shí)百年之久的舊案,所以有諺說:‘老吏抱案死?!沤癫煌瑧沂庀嗖钸@樣大,事情繁雜政治弊端重重,是此為緣故。”牛弘又問:“魏、齊的時候,府令長史辦事從容,現(xiàn)在卻沒有一點(diǎn)閑暇,這又是什么原因呢?”劉炫回答說:“齊朝設(shè)立州府不過幾十個,三府行臺,順次地統(tǒng)領(lǐng)著,下達(dá)文告之類的,也不過十余條?! ‖F(xiàn)在的州府有幾百個,這是第一繁雜。 過去州府只設(shè)置法紀(jì)綱要,郡府只設(shè)置守丞,縣衙只有縣令罷了?! ≈劣谄渌牟钜勰涣?,就由各自長官聘任,接受詔令上任,而且每個州也不過幾十個人?! ‖F(xiàn)在卻不是這樣了,大大小小的官員,全部由吏部委任,非常細(xì)小的事情,都屬于考核的對象,這是第二繁雜?! p少官員不如減少事情,減少事情不如心里清靜,官員的事情不減少而希望從容辦事,怎么可能呢?”牛弘很稱贊他的主張,但是并沒有采用?! ∪渭{言的楊達(dá)推薦劉炫,說他學(xué)識淵博又有文采,經(jīng)考試名列前茅,被授予太學(xué)博士。 一年多以后,因其官階太低而離職,回到長平?! 》罨实墼t令追趕劉炫去見皇上?! ∫蛴腥苏f他沒有好的品行,煬帝也就罷了,劉炫就回到了河間老家。 這個時候,群盜蜂起,糧食價格暴漲,經(jīng)書中的大道理無法傳播,教化傳授無法進(jìn)行?! ㈧排c妻子兒女相距百里,音信斷絕,心中苦悶而又不得志?! ㈧旁诳こ?,糧食斷絕?! ∷拈T人大多跟隨盜賊,可憐劉炫窮苦匱乏,就到郡城下面向郡官索要劉炫,郡官方才放出了他。 劉炫被盜賊裹脅,過城堡?! ]有多久,盜賊被官軍所攻破,劉炫饑餓又沒有依靠,又投奔到縣城。 長吏認(rèn)為劉炫曾與賊有關(guān)系,害怕發(fā)生變故,就不放他進(jìn)城,這時候的夜非常寒冷,于是在寒冷和饑餓中死去,時年六十八歲?! ∑浜笏拈T人給他加謚號叫“宣德先生”。 劉炫性情急躁而又爭強(qiáng)好勝,也很幽默詼諧,又愛自大自夸,喜歡輕慢當(dāng)世之士,被執(zhí)政者所瞧不起,因此仕途不通達(dá)?! ∷闹饔小墩撜Z述議》十卷,《春秋攻昧》十卷,《五經(jīng)正名》十二卷,《孝經(jīng)述議》五卷,《春秋述議》四十卷,《尚書述議》二十卷,《毛詩述議》四十卷,《注詩序》一卷,《算術(shù)》一卷,都流傳于世。○儒林
儒之為教大矣,其利物博矣。篤父子,正君臣,尚忠節(jié),重仁義,貴廉讓,賤 貪鄙,開政化之本源,鑿生民之耳目,百王損益,一以貫之。雖世或污隆,而斯文 不墜,經(jīng)邦致治,非一時也。涉其流者,無祿而富,懷其道者,無位而尊。故仲尼 頓挫于魯君,孟軻抑揚(yáng)于齊后,荀卿見珍于強(qiáng)楚,叔孫取貴于隆漢。其余處環(huán)堵以 驕富貴,安陋巷而輕王公者,可勝數(shù)哉!自晉室分崩,中原喪亂,五胡交爭,經(jīng)籍 道盡。魏氏發(fā)跡代陰,經(jīng)營河朔,得之馬上,茲道未弘。暨夫太和之后,盛修文教, 搢紳碩學(xué),濟(jì)濟(jì)盈朝,縫掖巨儒,往往杰出,其雅誥奧義,宋及齊、梁不能尚也。 南北所治,章句好尚,互有不同。江左《周易》則王輔嗣,《尚書》則孔安國, 《左傳》則杜元凱。河、洛《左傳》則服子慎,《尚書》、《周易》則鄭康成。 《詩》則并主于毛公,《禮》則同遵于鄭氏。大抵南人約簡,得其英華,北學(xué)深蕪, 窮其枝葉。考其終始,要其會歸,其立身成名,殊方同致矣。爰自漢、魏,碩學(xué)多 清通,逮乎近古,巨儒必鄙俗。文、武不墜,弘之在人,豈獨(dú)愚蔽于當(dāng)今,而皆明 哲于往昔?在乎用與不用,知與不知耳。然曩之弼諧庶績,必舉德于鴻儒,近代左 右邦家,咸取士于刀筆??v有學(xué)優(yōu)入室,勤逾刺股,名高海內(nèi),擢第甲科,若命偶 時來,未有望于青紫,或數(shù)將運(yùn)舛,必委棄于草澤。然則古之學(xué)者,祿在其中,今 之學(xué)者,困于貧賤。明達(dá)之人,志識之士,安肯滯于所習(xí),以求貧賤者哉?此所以 儒罕通人,學(xué)多鄙俗者也。昔齊列康莊之第,多士如林,燕起碣石之宮,群英自遠(yuǎn)。 是知俗易風(fēng)移,必由上之所好,非夫圣明御世,亦無以振斯頹俗矣。自正朔不一, 將三百年,師說紛綸,無所取正。高祖膺期纂歷,平一寰宇,頓天網(wǎng)以掩之,賁旌 帛以禮之,設(shè)好爵以縻之,于是四海九州強(qiáng)學(xué)待問之士,靡不畢集焉。天子乃整萬 乘,率百僚,遵問道之儀,觀釋奠之禮。博士罄懸河之辯,侍中竭重席之奧,考正 亡逸,研核異同,積滯群疑,渙然冰釋。于是超擢奇秀,厚賞諸儒,京邑達(dá)乎四方, 皆啟黌校。齊、魯、趙、魏,學(xué)者尤多,負(fù)笈追師,不遠(yuǎn)千里,講誦之聲,道路不 絕。中州儒雅之盛,自漢、魏以來,一時而已。及高祖暮年,精華稍竭,不悅?cè)逍g(shù), 專尚刑名,執(zhí)政之徒,咸非篤好。既仁壽間,遂廢天下之學(xué),唯存國子一所,弟子 七十二人。煬帝即位,復(fù)開庠序,國子郡縣之學(xué),盛于開皇之初。征辟儒生,遠(yuǎn)近 畢至,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之下,納言定其差次,一以聞奏焉。于時舊儒多已凋 亡,二劉拔萃出類,學(xué)通南北,博極今古,后生鉆仰,莫之能測。所制諸經(jīng)義疏, 搢紳咸師宗之。既而外事四夷,戎馬不息,師徒怠散,盜賊群起,禮義不足以防君 子,刑罰不足以威小人,空有建學(xué)之名,而無弘道之實(shí)。其風(fēng)漸墜,以至滅亡,方 領(lǐng)矩步之徒,亦多轉(zhuǎn)死溝壑。凡有經(jīng)籍,自此皆湮沒于煨塵矣。遂使后進(jìn)之士不復(fù) 聞《詩》、《書》之言,皆懷攘奪之心,相與陷于不義?!秱鳌吩唬骸皩W(xué)者將植, 不學(xué)者將落?!比粍t盛衰是系,興亡攸在,有國有家者可不慎歟!諸儒有身沒道存, 遺風(fēng)可想,皆采其余論,綴之于此篇云。
○元善
元善,河南洛陽人也。祖叉,魏侍中。父羅,初為梁州刺史,及叉被誅,奔于 梁,官至征北大將軍、青冀二州刺史。善少隨父至江南,性好學(xué),遂通涉五經(jīng),尤 明《左氏傳》。及侯景之亂,善歸于周。武帝甚禮之,以為太子宮尹,賜爵江陽縣 公。每執(zhí)經(jīng)以授太子。開皇初,拜內(nèi)史侍郎,上每望之曰:“人倫儀表也?!狈灿?敷奏,詞氣抑揚(yáng),觀者屬目。陳使袁雅來聘,上令善就館受書,雅出門不拜。善論 舊事有拜之儀,雅不能對,遂拜,成禮而去。后遷國子祭酒。上嘗親臨釋奠,命善 講《孝經(jīng)》。于是敷陳義理,兼之以諷諫。上大悅曰:“聞江陽之說,更起朕心?!?賚絹百匹,衣一襲。善之通博,在何妥之下,然以風(fēng)流醖藉,俯仰可觀,音韻清朗, 聽者忘倦,由是為后進(jìn)所歸。妥每懷不平,心欲屈善。因善講《春秋》,初發(fā)題, 諸儒畢集。善私謂妥曰:“名望已定,幸無相苦?!蓖兹恢?。及就講肆,妥遂引古 今滯義以難,善多不能對。善深銜之,二人由是有隙。善以高颎有宰相之具,嘗言 于上曰:“楊素粗疏,蘇威怯芃,元胄、元旻,正似鴨耳。可以付社稷者,唯獨(dú)高 颎?!鄙铣跞恢帮G得罪,上以善之言為颎游說,深責(zé)望之。善憂懼,先患消渴, 于是疾動而卒,時年六十。
○辛彥之
辛彥之,隴西狄道人也。祖世敘,魏涼州刺史。父靈輔,周滑州刺史。彥之九 歲而孤,不交非類,博涉經(jīng)史,與天水牛弘同志好學(xué)。后入關(guān),遂家京兆。周太祖 見而器之,引為中外府禮曹,賜以衣馬珠玉。時國家草創(chuàng),百度伊始,朝貴多出武 人,修定儀注,唯彥之而已。尋拜中書侍郎。及周閔帝受禪,彥之與少宗伯盧辯專 掌儀制。明、武時,歷職典祀,太祝、樂部、御正四曹大夫,開府儀同三司。奉使 迎突厥皇后還,賚馬二百匹,賜爵龍門縣公,邑千戶。尋進(jìn)爵五原郡公,加邑千戶。 宣帝即位,拜少宗伯。高祖受禪,除太常少卿,改封任城郡公,進(jìn)位上開府。尋轉(zhuǎn) 國子祭酒。歲余,拜禮部尚書,與秘書監(jiān)牛弘撰《新禮》。吳興沈重名為碩學(xué),高 祖嘗令彥之與重論議,重不能抗,于是避席而謝曰:“辛君所謂金城湯池,無可攻 之勢?!备咦娲髳偂:蟀蓦S州刺史。于時州牧多貢珍玩,唯彥之所貢,并供祭之物。 高祖善之,顧謂朝臣曰:“人安得無學(xué)!彥之所貢,稽古之力也?!边w潞州刺史, 前后俱有惠政。彥之又崇信佛道,于城內(nèi)立浮圖二所,并十五層。開皇十一年,州 人張?jiān)┧?,?shù)日乃蘇,云游天上,見新構(gòu)一堂,制極崇麗。元問其故,人云潞州 刺史辛彥之有功德,造此堂以待之。彥之聞而不悅。其年卒官。謚曰宣。彥之撰 《墳典》一部,《六官》一部,《祝文》一部,《新要》一部,《新禮》一部, 《五經(jīng)異義》一部,并行于世。有子仲龕,官至猗氏令。
何妥蕭該包凱
何妥,字棲鳳,西城人也。父細(xì)胡,通商入蜀,遂家郫縣,事梁武陵王妃,主 知金帛,因致巨富,號為西州大賈。妥少機(jī)警,八歲游國子學(xué),助教顧良戲之曰: “汝既姓何,是荷葉之荷,為是河水之河?”應(yīng)聲答曰:“先生姓顧,是眷顧之顧, 是新故之故?”眾咸異之。十七,以技巧事湘東王,后知其聰明,召為誦書左右。 時蘭陵蕭亦有俊才,住青楊巷,妥住白楊頭,時人為之語曰:“世有兩俊,白楊 何妥,青楊蕭?!逼湟娒廊绱?。江陵陷,周武帝尤重之,授太學(xué)博士。宣帝初欲 立五后,以問儒者辛彥之,對曰:“后與天子匹體齊尊,不宜有五?!蓖遵g曰: “帝嚳四妃,舜又二妃,亦何常數(shù)?”由是封襄城縣伯。高祖受禪,除國子博士, 加通直散騎常侍,進(jìn)爵為公。妥性勁急,有口才,好是非人物。時納言蘇威嘗言于 上曰:“臣先人每誡臣云,唯讀《孝經(jīng)》一卷,足可立身治國,何用多為!”上亦 然之。妥進(jìn)曰:“蘇威所學(xué),非止《孝經(jīng)》。厥父若信有此言,威不從訓(xùn),是其不 孝。若無此言,面欺陛下,是其不誠。不誠不孝,何以事君!且夫子有云:‘不讀 《詩》無以言,不讀《禮》無以立?!M容蘇綽教子獨(dú)反圣人之訓(xùn)乎?”威時兼領(lǐng) 五職,上甚親重之,妥因奏威不可信任。又以掌天文律度,皆不稱職,妥又上八事 以諫:
其一事曰:臣聞知人則哲,惟帝難之??鬃釉唬骸芭e直錯諸枉則民服,舉枉錯 諸直則民不服。”由此言之,政之治亂,必慎所舉,故進(jìn)賢受上賞,蔽賢蒙顯戮。 察今之舉人,良異于此,無論諂直,莫擇賢愚。心欲崇高,則起家喉舌之任;意須 抑屈,必白首郎署之官。人之不服,實(shí)由于此。臣聞爵人于朝,與士共之,刑人于 市,與眾棄之。伏見留心獄訟,愛人如子,每應(yīng)決獄,無不詢訪群公,刑之不濫, 君之明也。刑既如此,爵亦宜然。若有懋功簡在帝心者,便可擢用。自斯以降,若 選重官,必須參以眾議,勿信一人之舉;則上不偏私,下無怨望。
其二事曰:孔子云:“是察阿黨,則罪無掩蔽?!庇衷唬骸熬又芏槐龋?人比而不周?!彼^比者,即阿黨也。謂心之所愛,既已光華榮顯,猶加提挈;心 之所惡,既已沈滯屈辱,薄言必怒。提挈既成,必相掩蔽,則欺上之心生矣;屈辱 既加,則有怨恨,謗讟之言出矣。伏愿廣加逖訪,勿使朋黨路開,威恩自任。有國 之患,莫大于此。
其三事曰:臣聞舜舉十六族,所謂八元、八愷也。計(jì)其賢明,理優(yōu)今日,猶復(fù) 擇才授任,不相侵濫,故得四門雍穆,庶績咸熙。今官員極多,用人甚少,有一人 身上乃兼數(shù)職,為是國無人也?為是人不善也?今萬乘大國,髦彥不少,縱有明哲, 無由自達(dá)。東方朔言曰:“尊之則為將,卑之則為虜?!彼寡孕乓?。今當(dāng)官之人, 不度德量力,既無呂望、傅說之能,自負(fù)傅巖、滋水之氣,不慮憂深責(zé)重,唯畏總 領(lǐng)不多,安斯寵任,輕彼權(quán)軸,好致顛蹶,實(shí)此之由。《易》曰:“鼎折足,覆公 餗,其形渥,兇?!毖圆粍倨淙我?。臣聞窮力舉重,不能為用。伏愿更任賢良,分 才參掌,使各行有余力,則庶事康哉。
其四事曰:臣聞《禮》云:“析言破律,亂名改作,執(zhí)左道以亂政者殺?!笨?子曰:“仍舊貫,何必改作?!狈姳饶暌詠恚淖髡叨嘁?。至如范威漏刻,十載 不成;趙翊尺稱,七年方?jīng)Q。公孫濟(jì)迂誕醫(yī)方,費(fèi)逾巨萬;徐道慶回互子午,糜耗 飲食。常明破律,多歷歲時;王渥亂名,曾無紀(jì)極。張山居未知星位,前已蹂藉太 常;曹魏祖不識北辰,今復(fù)轔轢太史。莫不用其短見,便自夸毗,邀射名譽(yù),厚相 誣罔。請今日已后,有如此者,若其言不驗(yàn),必加重罰,庶令有所畏忌,不敢輕奏 狂簡。
其余文多不載。時蘇威權(quán)兼數(shù)司,先嘗隱武功,故妥言自負(fù)傅巖、滋水之氣, 以此激上。書奏,威大銜之。十二年,威定考文學(xué),又與妥更相訶詆。威勃然曰: “無何妥,不慮無博士!”妥應(yīng)聲曰:“無蘇威,亦何憂無執(zhí)事!”由是與威有隙。 其后上令妥考定鐘律,妥又上表曰:
臣聞明則有禮樂,幽則有鬼神,然則動天地,感鬼神,莫近于禮樂。又云樂至 則無怨,禮至則不爭,揖讓而治天下者,禮樂之謂也。臣聞樂有二,一曰奸聲,二 曰正聲。夫奸聲感人而逆氣應(yīng)之,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。正聲感人而順氣應(yīng)之,順 氣成象而和樂興焉。故樂行而倫清,耳目聰明,血?dú)夂推剑骑L(fēng)易俗,天下皆寧。 孔子曰:“放鄭聲,遠(yuǎn)佞人?!惫枢?、衛(wèi)、宋、趙之聲出,內(nèi)則發(fā)疾,外則傷人。 是以宮亂則荒,其君驕;商亂則陂,其官壞;角亂則憂,其人怨;徵亂則哀,其事 勤;羽亂則危,其財匱。五者皆亂,則國亡無日矣。魏文侯問子夏曰:“吾端冕而 聽古樂則欲寐,聽鄭、衛(wèi)之音而不知倦,何也?”子夏對曰:“夫古樂者,始奏以 文,復(fù)亂以武,修身及家,平均天下。鄭、衛(wèi)之音者,奸聲以亂,溺而不止,飖雜 子女,不知父子。今君所問者樂也,所愛者音也。夫樂與音,相近而不同,為人君 者,謹(jǐn)審其好惡?!卑甘ト酥鳂芬玻侵蛊垚偠慷岩?。欲使在宗廟之內(nèi),君 臣同聽之則莫不和敬;在鄉(xiāng)里之內(nèi),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;在閨門之內(nèi),父子同 聽之則莫不和親。此先王立樂之方也。故知聲而不知音者,禽獸是也,知音而不知 樂者,眾庶是也。故黃鐘大呂,弦歌干戚,僮子皆能儛之。能知樂者,其唯君子! 不知聲者,不可與言音,不知音者,不可與言樂,知樂則幾于道矣。紂為無道,太 師抱樂器以奔周。晉君德薄,師曠固惜清徵。
上古之時,未有音樂,鼓腹擊壤,樂在其間。《易》曰:“先王作樂崇德,殷 薦之上帝,以配祖考?!敝劣邳S帝作《咸池》,顓頊作《六莖》,帝嚳作《五英》, 堯作《大章》,舜作《大韶》,禹作《大夏》,湯作《大濩》,武王作《大武》, 從夏以來,年代久遠(yuǎn),唯有名字,其聲不可得聞。自殷至周,備于《詩》《頌》。 故自圣賢已下,多習(xí)樂者,至如伏羲減瑟,文王足琴,仲尼擊磬,子路鼓瑟,漢高 擊筑,元帝吹簫。漢高祖之初,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之樂。迎神于廟門,奏《嘉 至》之樂,猶古降神之樂也?;实廴霃R門,奏《永至》之樂,以為行步之節(jié),猶古 《采薺》、《肆夏》也。乾豆上薦,奏《登歌》之樂,猶古清廟之歌也。《登歌》 再終,奏《休成》之樂,美神饗也?;实劬蜄|廂坐定,奏《永安》之樂,美禮成也。 其《休成》、《永至》二曲,叔孫通所制也。漢高祖廟奏《武德》、《文始》、 《五行》之儛,當(dāng)春秋時,陳公子完奔齊,陳是舜后,故齊有《韶》樂,孔子在齊 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是也。秦始皇滅齊,得齊《韶》樂。漢高祖滅秦,《韶》 傳于漢,高祖改名《文始》,以示不相襲也?!段逍袃悺氛?,本周《大武》樂也, 始皇改曰《五行》。及于孝文,復(fù)作四時之亻舞,以示天下安和,四時順也。孝景 采《武德儛》以為《昭德》,孝宣又采《昭德》以為《盛德》,雖變其名,大抵皆 因秦舊事。至于魏、晉,皆用古樂。魏之三祖,并制樂辭。自永嘉播越,五都傾蕩, 樂聲南度,是以大備江東。宋、齊已來,至于梁代,所行樂事,猶皆傳古,三雍四 始,實(shí)稱大盛。及侯景篡逆,樂師分散,其四儛、三調(diào),悉度偽齊。齊氏雖知傳受, 得曲而不用之于宗廟朝廷也。臣少好音律,留意管弦,年雖耆老,頗皆記憶。及東 土克定,樂人悉返,訪其逗遛,果云是梁人所教。今三調(diào)、四儛并皆有手,雖不能 精熟,亦頗具雅聲。若令教習(xí)傳授,庶得流傳古樂。然后取其會歸,撮其指要,因 循損益,更制嘉名。歌盛德于當(dāng)今,傳雅正于來葉,豈不美與!謹(jǐn)具錄三調(diào)、四舞 曲名,又制歌辭如別。其有聲曲流宕,不可以陳于殿庭者,亦悉附之于后。
書奏,別敕太常取妥節(jié)度。于是作清、平、瑟三調(diào)聲,又作八佾、《鞞》、 《鐸》、《巾》、《拂》四舞。先是,太常所傳宗廟雅樂,數(shù)十年唯作大呂,廢黃 鐘。妥又以深乖古意,乃奏請用黃鐘。詔下公卿議,從之。俄而妥子蔚為秘書郎, 有罪當(dāng)刑,上哀之,減死論。是后恩禮漸薄。六年,出為龍州刺史。時有負(fù)笈游學(xué) 者,妥皆為講說教授之。為《刺史箴》,勒于州門外。在職三年,以疾請還,詔許 之。復(fù)知學(xué)事。時上方使蘇夔在太常,參議鐘律。夔有所建議,朝士多從之,妥獨(dú) 不同,每言夔之短。高祖下其議,朝臣多排妥。妥復(fù)上封事,指陳得失,大抵論時 政損益,并指斥當(dāng)世朋黨。于是蘇威及吏部尚書盧愷、侍郎薛道衡等皆坐得罪。除 伊州刺史,不行,尋為國子祭酒。卒官。謚曰肅。撰《周易講疏》十三卷,《孝經(jīng) 義疏》三卷,《莊子義疏》四卷,及與沈重等撰《三十六科鬼神感應(yīng)等大義》九卷, 《封禪書》一卷,《樂要》一卷,文集十卷,并行于世。
蘭陵蕭該者,梁鄱陽王恢之孫也。少封攸侯。梁荊州陷,與何妥同至長安。性 篤學(xué),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春秋》、《禮記》并通大義,尤精《漢書》,甚為貴游 所禮。開皇初,賜爵山陰縣公,拜國子博士。奉詔書與妥正定經(jīng)史,然各執(zhí)所見, 遞相是非,久而不能就,上譴而罷之。該后撰《漢書》及《文選》音義,咸為當(dāng)時 所貴。
東海包愷,字和樂。其兄愉,明《五經(jīng)》,愷悉傳其業(yè)。又從王仲通受《史記》、 《漢書》,尤稱精究。大業(yè)中,為國子助教。于時《漢書》學(xué)者,以蕭、包二人為 宗匠。聚徒教授,著錄者數(shù)千人,卒,門人為起墳立碣焉。
○房暉遠(yuǎn)
房暉遠(yuǎn),字崇儒,恆山真定人也。世傳儒學(xué)。暉遠(yuǎn)幼有志行,治《三禮》、 《春秋三傳》、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周易》,兼善圖緯,恆以教授為務(wù)。遠(yuǎn)方負(fù)笈 而從者,動以千計(jì)。齊南陽王綽為定州刺史,聞其名,召為博士。周武帝平齊,搜 訪儒俊,暉遠(yuǎn)首應(yīng)辟命,授小學(xué)下士。及高祖受禪,遷太常博士。太常卿牛弘每稱 為五經(jīng)庫。吏部尚書韋世康薦之,為太學(xué)博士。尋與沛公鄭譯修正樂章。丁母憂, 解任。后數(shù)歲,授殄寇將軍,復(fù)為太常博士。未幾,擢為國子博士。會上令國子生 通一經(jīng)者,并悉薦舉,將擢用之。既策問訖,博士不能時定臧否。祭酒元善怪問之, 暉遠(yuǎn)曰:“江南、河北,義例不同,博士不能遍涉。學(xué)生皆持其所短,稱己所長, 博士各各自疑,所以久而不決也?!奔谰埔蛄顣熯h(yuǎn)考定之,暉遠(yuǎn)覽筆便下,初無疑 滯?;蛴胁环?,暉遠(yuǎn)問其所傳義疏,輒為始末誦之,然后出其所短,自是無敢飾 非者。所試四五百人,數(shù)日便決,諸儒莫不推其通博,皆自以為不能測也。尋奉詔 預(yù)修令式。高祖嘗謂群臣曰:“自古天子有女樂乎?”楊素以下莫知所出,遂言無 女樂。暉遠(yuǎn)進(jìn)曰:“臣聞‘窈窕淑女,鐘鼓樂之’,此即王者房中之樂,著于《雅 頌》,不得言無?!备咦娲髳偂H蕢壑凶涔?,時年七十二,朝廷嗟惜焉,赗賻甚厚, 贈員外散騎常侍。
○馬光
馬光,字榮伯,武安人也。少好學(xué),從師數(shù)十年,晝夜不息,圖書讖緯,莫不 畢覽,尤明《三禮》,為儒者所宗。開皇初,高祖征山東義學(xué)之士,光與張仲讓、 孔籠、竇士榮、張黑奴、劉祖仁等俱至,并授太學(xué)博士,時人號為六儒。然皆鄙野 無儀范,朝廷不之貴也。士榮尋病死。仲讓未幾告歸鄉(xiāng)里,著書十卷,自云此書若 奏,我必為宰相。又?jǐn)?shù)言玄象事。州縣列上其狀,竟坐誅??谆\、張黑奴、劉祖仁 未幾亦被譴去。唯光獨(dú)存。嘗因釋奠,高祖親幸國子學(xué),王公以下畢集。光升座講 禮,啟發(fā)章門。已而諸儒生以次論難者十余人,皆當(dāng)時碩學(xué),光剖析疑滯,雖辭非 俊辨,而理義弘贍,論者莫測其淺深,咸共推服,上嘉而勞焉。山東《三禮》學(xué)者, 自熊安生后,唯宗光一人。初,教授瀛、博間,門徒千數(shù),至是多負(fù)笈從入長安。 后數(shù)年,丁母憂歸鄉(xiāng)里,遂有終焉之志。以疾卒于家,時年七十三。
○劉焯
劉焯,字士元,信都昌亭人也。父洽,郡功曹。焯犀額龜背,望高視遠(yuǎn),聰敏 沈深,弱不好弄。少與河間劉炫結(jié)盟為友,同受《詩》于同郡劉軌思,受《左傳》 于廣平郭懋常,問《禮》于阜城熊安生,皆不卒業(yè)而去。武強(qiáng)交津橋劉智海家素多 墳籍,焯與炫就之讀書,向經(jīng)十載,雖衣食不繼,晏如也。遂以儒學(xué)知名,為州博 士。刺史趙煚引為從事,舉秀才,射策甲科。與著作郎王劭同修國史,兼參議律歷, 仍直門下省,以待顧問。俄除員外將軍。后與諸儒于秘書省考定群言。因假還鄉(xiāng)里, 縣令韋之業(yè)引為功曹。尋復(fù)入京,與左仆射楊素、吏部尚書牛弘、國子祭酒蘇威、 國子祭酒元善、博士蕭該、何妥、太學(xué)博士房暉遠(yuǎn)、崔宗德、晉王文學(xué)崔賾等于國 子共論古今滯義前賢所不通者。每升座,論難鋒起,皆不能屈,楊素等莫不服其精 博。六年,運(yùn)洛陽《石經(jīng)》至京師,文字磨滅,莫能知者,奉敕與劉炫等考定。后 因國子釋奠,與炫二人論義,深挫諸儒,咸懷妒恨,遂為飛章所謗,除名為民。于 是優(yōu)游鄉(xiāng)里,專以教授著述為務(wù),孜孜不倦。賈、馬、王、鄭所傳章句,多所是非。 《九章算術(shù)》、《周髀》、《七曜歷書》十余部,推步日月之經(jīng),量度山海之術(shù), 莫不核其根本,窮其秘奧。著《稽極》十卷,《歷書》十卷,《五經(jīng)述議》,并行 于世。劉炫聰明博學(xué),名亞于焯,故時人稱二劉焉。天下名儒后進(jìn),質(zhì)疑受業(yè),不 遠(yuǎn)千里而至者,不可勝數(shù)。論者以為數(shù)百年已來,博學(xué)通儒,無能出其右者。然懷 抱不曠,又嗇于財,不行束修者,未嘗有所教誨,時人以此少之。廢太子勇聞而召 之,未及進(jìn)謁,詔令事蜀王,非其好也,久之不至。王聞而大怒,遣人枷送于蜀, 配之軍防。其后典校書籍。王以罪廢,焯又與諸儒修定禮律,除云騎尉。煬帝即位, 遷太學(xué)博士,俄以疾去職。數(shù)年,復(fù)被征以待顧問,因上所著《歷書》,與太史令 張胄玄多不同,被駁不用。大業(yè)六年卒,時年六十七。劉炫為之請謚,朝廷不許。
○劉炫
劉炫,字光伯,河間景城人也。少以聰敏見稱,與信都劉焯閉戶讀書,十年不 出。炫眸子精明,視日不眩,強(qiáng)記默識,莫與為儔。左畫方,右畫圓,口誦,目數(shù), 耳聽,五事同舉,無有遺失。周武帝平齊,瀛州刺史宇文亢引為戶曹從事。后刺史 李繪署禮曹從事,以吏干知名。歲余,奉敕與著作郎王劭同修國史。俄直門下省, 以待顧問。又與諸術(shù)者修天文律歷,兼于內(nèi)史省考定群言,內(nèi)史令博陵李德林甚禮 之。炫雖遍直三省,竟不得官,為縣司責(zé)其賦役。炫自陳于內(nèi)史,內(nèi)史送詣吏部, 吏部尚書韋世康問其所能。炫自為狀曰:“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毛詩》、《尚 書》、《公羊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孝經(jīng)》、《論語》孔、鄭、王、何、服、杜等注, 凡十三家,雖義有精粗,并堪講授。《周易》、《儀禮》、《谷梁》,用功差少。 史子文集,嘉言美事,咸誦于心。天文律歷,窮核微妙。至于公私文翰,未嘗假手?!?吏部竟不詳試,然在朝知名之士十余人,保明炫所陳不謬,于是除殿內(nèi)將軍。
時牛弘奏請購求天下遺逸之書,炫遂偽造書百余卷,題為《連山易》、《魯史 記》等,錄上送官,取賞而去。后有人訟之,經(jīng)赦免死,坐除名,歸于家,以教授 為務(wù)。太子勇聞而召之,既至京師,敕令事蜀王秀,遷延不往。蜀王大怒,枷送益 州。既而配為帳內(nèi),每使執(zhí)杖為門衛(wèi)。俄而釋之,典校書史。炫因擬屈原《卜居》, 為《筮途》以自寄。
及蜀王廢,與諸儒修定《五禮》,授旅騎尉。吏部尚書牛弘建議,以為禮諸侯 絕傍期,大夫降一等。今之上柱國,雖不同古諸侯,比大夫可也,官在第二品,宜 降傍親一等。議者多以為然。炫駁之曰:“古之仕者,宗一人而已,庶子不得進(jìn)。 由是先王重適,其宗子有分祿之義。族人與宗子雖疏遠(yuǎn),猶服缞三月,良由受其恩 也。今之仕者,位以才升,不限適庶,與古既異,何降之有。今之貴者,多忽近親, 若或降之,民德之疏,自此始矣。”遂寢其事。開皇二十年,廢國子四門及州縣學(xué), 唯置太學(xué)博士二人,學(xué)生七十二人。炫上表言學(xué)校不宜廢,情理甚切,高祖不納。 開皇之末,國家殷盛,朝野皆以遼東為意。炫以為遼東不可伐,作《撫夷論》以諷 焉,當(dāng)時莫有悟者。及大業(yè)之季,三征不克,炫言方驗(yàn)。
煬帝即位,牛弘引炫修律令。高祖之世,以刀筆吏類多小人,年久長奸,勢使 然也。又以風(fēng)俗陵遲,婦人無節(jié)。于是立格,州縣佐史,三年而代之,九品妻無得 再醮。炫著論以為不可,弘竟從之。諸郡置學(xué)官,及流外給廩,皆發(fā)自于炫。弘嘗 從容問炫曰:“案《周禮》士多而府史少,今令史百倍于前,判官減則不濟(jì),其故 何也?”炫對曰:“古人委任責(zé)成,歲終考其殿最,案不重校,文不繁悉,府史之 任,掌要目而已。古今不同,若此之相懸也,事繁政弊,職此之由?!焙胗謫枺?“魏、齊之時,令史從容而已,今則不遑寧舍,其事何由?”炫對曰:“齊氏立州 不過數(shù)十,三府行臺,遞相統(tǒng)領(lǐng),文書行下,不過十條。今州三百,其繁一也。往 者州唯置綱紀(jì),郡置守丞,縣唯令而已。其所具僚,則長官自辟,受詔赴任,每州 不過數(shù)十。今則不然,大小之官,悉由吏部,纖介之跡,皆屬考功,其繁二也。省 官不如省事,省事不如清心。官事不省而望從容,其可得乎?”弘甚善其言而不能 用。納言楊達(dá)舉炫博學(xué)有文章,射策高第,除太學(xué)博士。歲余,以品卑去任,還至 長平,奉敕追詣行在所?;蜓云錈o行,帝遂罷之,歸于河間。于時群盜蜂起,谷食 踴貴,經(jīng)籍道息,教授不行。炫與妻子相去百里,聲問斷絕,郁郁不得志,乃自為 贊曰:
通人司馬相如、揚(yáng)子云、馬季長、鄭康成等,皆自敘風(fēng)徽,傳芳來葉。余豈敢 仰均先達(dá),貽笑眾昆。待以日迫桑榆,大命將近,故友飄零,門徒雨散,溘死朝露, 埋魂朔野,親故莫照其心,后人不見其跡,殆及余喘,薄言胸臆,貽及行邁,傳示 州里,使夫?qū)砜≌苤啾芍径S鄰木U發(fā)以來,迄于白首,嬰孩為慈親所恕,棰 楚未嘗加,從學(xué)為明師所矜,榎楚弗之及。暨乎敦敘邦族,交結(jié)等夷,重物輕身, 先人后己。昔在幼弱,樂參長者,爰及耆艾,數(shù)接后生。學(xué)則服而不厭,誨則勞而 不倦,幽情寡適,心事方違。內(nèi)省生平,顧循終始,其大幸有四,其深恨有一。性 本愚蔽,家業(yè)貧窶,為父兄所饒,廁縉紳之末,遂得博覽典誥,窺涉今古,小善著 于丘園,虛名聞于邦國,其幸一也。隱顯人間,沈浮世俗,數(shù)忝徒勞之職,久執(zhí)城 旦之書,名不掛于白簡,事不染于丹筆,立身立行,慚恧實(shí)多,啟手啟足,庶幾可 免,其幸二也。以此庸虛,屢動神眷,以此卑賤,每升天府,齊鑣驥騄,比翼鹓鴻, 整緗素于鳳池,記言動于麟閣,參謁宰輔,造請群公,厚禮殊恩,增榮改價,其幸 三也。晝漏方盡,大耋已嗟,退反初服,歸骸故里,玩文史以怡神,閱魚鳥以散慮, 觀省野物,登臨園沼,緩步代車,無罪為貴,其幸四也。仰休明之盛世,慨道教之 陵遲,蹈先儒之逸軌,傷群言之蕪穢,馳騖墳典,厘改僻謬,修撰始畢,圖事適成, 天違人愿,途不我與。世路未夷,學(xué)校盡廢,道不備于當(dāng)時,業(yè)不傳于身后。銜恨 泉壤,實(shí)在茲乎?其深恨一也。
時在郡城,糧餉斷絕,其門人多隨盜賊,哀炫窮乏,詣郡城下索炫,郡官乃出 炫與之。炫為賊所將,過城下堡。未幾,賊為官軍所破,炫饑餓無所依,復(fù)投縣城。 長吏意炫與賊相知,恐為后變,遂閉門不納。是時夜冰寒,因此凍餒而死,時年六 十八。其后門人謚曰宣德先生。
炫性躁競,頗俳諧,多自矜伐,好輕侮當(dāng)世,為執(zhí)政所丑,由是官途不遂。著 《論語述議》十卷,《春秋攻昧》十卷,《五經(jīng)正名》十二卷,《孝經(jīng)述議》五卷, 《春秋述議》四十卷,《尚書述議》二十卷,《毛詩述議》四十卷,《注詩序》一 卷,《算術(shù)》一卷,并行于世。
○褚輝
吳郡褚輝,字高明,以《三禮》學(xué)稱于江南。煬帝時,征天下儒術(shù)之士,悉集 內(nèi)史省,相次講論,輝博辯,無能屈者,由是擢為太學(xué)博士。撰《禮疏》一百卷。
○顧彪
余杭顧彪,字仲文,明《尚書》、《春秋》。煬帝時為秘書學(xué)士,撰《古文尚 書疏》二十卷。
○魯世達(dá)
余杭魯世達(dá),煬帝時為國子助教,撰《毛詩章句義疏》四十二卷,行于世。
○張沖
吳郡張沖,字叔玄。仕陳為左中郎將,非其好也,乃覃思經(jīng)典,撰《春秋義略》, 異于杜氏七十余事,《喪服義》三卷,《孝經(jīng)義》三卷,《論語義》十卷,《前漢 音義》十二卷。官至漢王侍讀。
○王孝籍
平原王孝籍,少好學(xué),博覽群言,遍治五經(jīng),頗有文干。與河間劉炫同志友善。 開皇中,召入秘書,助王劭修國史。劭不之禮,在省多年,而不免輸稅。孝籍郁郁 不得志,奏記于吏部尚書牛弘曰:
竊以毒螫寔膚,則申旦不寐,饑寒切體,亦卒歲無聊。何則?痛苦難以安,貧 窮易為蹙。況懷抱之內(nèi),冰火鑠脂膏,腠理之間,風(fēng)霜侵骨髓,安可齰舌緘脣,吞 聲飲氣,惡呻吟之響,忍酸辛之酷哉!伏惟明尚書公動哀矜之色,開寬裕之懷,咳 唾足以活枯鱗,吹噓可用飛窮羽。芬椒蘭之氣,暖布帛之詞,許小人之請,聞大君 之聽。雖復(fù)山川不遠(yuǎn),鬼神在茲,信而有徵,言無不履,猶恐拯溺遲于援手,救經(jīng) 緩于扶足。待越人之舟楫,求魯匠之云梯,則必懸于槁樹之枝,沒于深淵之底矣。 夫以一介貧人,七年直省,課役不免,慶賞不沾,賣貢禹之田,供釋之之費(fèi),有弱 子之累,乏強(qiáng)兄之產(chǎn)。加以老母在堂,光陰遲暮,寒暑違闕,關(guān)山超遠(yuǎn),嚙臂為期, 前途逾邈,倚閭之望,朝夕已勤。謝相如之病,無官可以免,發(fā)梅福之狂,非仙所 能避。愁疾甚乎厲鬼,人生異夫金石。營魂且散,恐筮予無徵,赍恨入冥,則虛緣 恩顧,此乃王稽所以致言,應(yīng)侯為之不樂也。潛鬢發(fā)之內(nèi),居眉睫之間,子野未曾 聞,離硃所不見,沈淪東觀,留滯南史,終無薦引,永同埋殯。三世不移,雖由寂 寞,十年不調(diào),實(shí)乏知己。夫不世出者,圣明之君也,不萬一者,誠賢之臣也。以 夫不世出而逢不萬一,此小人所以為明尚書幸也。坐人物之源,運(yùn)銓衡之柄,反披 狐白,不好緇衣,此小人為明尚書不取也。昔荊玉未剖,刖卞和之足,百里未用, 碎禽息之首。居得言之地,有能用之資,增耳目之明,無手足之蹙,憚而弗為,孰 知其解!夫官或不稱其能,士或未申其屈,一夫竊議,語流天下。勞不見圖,安能 無望!儻病未及死,狂還克念,汗窮愁之簡,屬離憂之詞,記志于前修,通心于來 哲,使千載之下,哀其不遇,追咎執(zhí)事,有點(diǎn)清塵,則不肖之軀,死生為累,小人 之罪,方且未刊。愿少加憐愍,留心無忽!
弘亦知其有學(xué)業(yè),而竟不得調(diào)。后歸鄉(xiāng)里,以教授為業(yè),終于家。注《尚書》 及《詩》,遭亂零落。
史臣曰:古語云:“容體不足觀,勇力不足恃,族姓不足道,先祖不足稱,然 而顯聞四方,流聲后胤者,其唯學(xué)乎?”信哉斯言也。暉遠(yuǎn)、榮伯之徒,篤志不倦, 自求諸己,遂能聞道下風(fēng),稱珍席上?;蚓弁角О伲蚍岢塑?,見重明時,實(shí)惟 稽古之力也。江陽從容雅望,風(fēng)韻閑遠(yuǎn),清談高論,籍甚當(dāng)年;彥之敦經(jīng)悅史,砥 身礪行,志存典制,動蹈規(guī)矩;何妥通涉俊爽,神情警悟,雅有口才,兼擅詞筆, 然訐以為直,失儒者之風(fēng)焉;劉焯道冠縉紳,數(shù)窮天象,既精且博,洞幽究微,銘 深致遠(yuǎn),源流不測,數(shù)百年來,斯人而已;劉炫學(xué)實(shí)通儒,才堪成務(wù),九流七略, 無不該覽,雖探賾索隱,不逮于焯,裁成義說,文雅過之。并道亞生知,時不我與, 或才登于下士,或餒棄于溝壑,惜矣。子夏有言:“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。”天之 所與者聰明,所不與者貴仕,上圣且猶不免,焯、炫其如命何!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(luò)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(wǎng)免費(fèi)發(fā)布僅供學(xué)習(xí)參考,其觀點(diǎn)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bangzui.cn/wenzhang/17661.html
古文典籍
- 「詩經(jīng)」
- 「論語」
- 「史記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傳」
- 「左傳」
- 「大學(xué)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書」
- 「禮記」
- 「周禮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吳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莊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書」
- 「漢書」
- 「晉書」
- 「素書」
- 「儀禮」
- 「周書」
- 「梁書」
- 「隋書」
- 「陳書」
- 「魏書」
- 「孝經(jīng)」
- 「將苑」
- 「南齊書」
- 「北齊書」
- 「新唐書」
- 「后漢書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馬法」
- 「水經(jīng)注」
- 「商君書」
- 「尉繚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書」
- 「舊唐書」
- 「三字經(jīng)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韜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國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傷寒論」
- 「反經(jīng)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譚」
- 「弟子規(guī)」
- 「金剛經(jīng)」
- 「論衡」
- 「韓非子」
- 「山海經(jīng)」
- 「戰(zhàn)國策」
- 「地藏經(jīng)」
- 「冰鑒」
- 「圍爐夜話」
- 「六祖壇經(jīng)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簡」
- 「資治通鑒」
- 「續(xù)資治通鑒」
- 「夢溪筆談」
- 「舊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經(jīng)」
- 「四十二章經(jīng)」
- 「呂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訓(xùn)」
- 「三十六計(jì)」
- 「徐霞客游記」
- 「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」
- 「黃帝四經(jīng)」
- 「孫子兵法」
- 「孫臏兵法」
- 「本草綱目」
- 「孔子家語」
- 「世說新語」
- 「貞觀政要」
- 「顏氏家訓(xùn)」
- 「容齋隨筆」
- 「文心雕龍」
- 「農(nóng)桑輯要」
- 「搜神記」
熱門名句
- 何期今日酒,忽對故園花
- 泰山不要欺毫末,顏?zhàn)訜o心羨老彭
- 見人初解語嘔啞,不肯歸眠戀小車
- 秦地羅敷女,采桑綠水邊
- 蘭舟斜纜垂揚(yáng)下,只宜輔枕簟向涼亭披襟散發(fā)
- 天子臨軒賜侯印,將軍佩出明光宮
- 日落沙明天倒開,波搖石動水縈回